“清心為治本,直道是身謀。秀干終成棟,精鋼不作鉤。倉充鼠雀喜,草盡兔狐愁。史冊有遺訓,毋貽來者羞。”這是北宋清官包拯書寫的《書端州郡齋壁》中的詩句,體現了包拯崇高的品格。內心保持純凈是做人的根本,行事公平正直是做人的原則,黨員干部更要心底無私、持心公正,坦坦蕩蕩做人、認認真真做事,把紀律規(guī)矩轉化為政治自覺、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。
《書端州郡齋壁》作于包拯出任端州知州期間,當時端州以出產貢品端硯而出名,歷任地方官趁進貢之機,向硯工索取數十倍端硯以中飽私囊,包拯到任后,嚴格規(guī)定按進貢數量限額繳納,不曾索取一方硯臺,“不持一硯歸”的故事自此流傳開來。
“清心為治本,直道是身謀”歷經近千年仍為人們所傳頌,深刻揭示了內心修養(yǎng)與外在行為之間的密切關系。包拯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清官,其故事更是廣為流傳,他以清廉和公正成為后人心中的楷模,包拯的事跡不僅體現了“清心”和“直道”的理念,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。
“清心”和“直道”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境界,激勵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嚴格遵守規(guī)章制度,以制度來規(guī)范個人言行。規(guī)章制度的存在,旨在維護社會的公正與秩序,而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,必須學會在約束中高效工作,心存敬畏、謹言慎行,做到不越雷池一步,堅守底線、不觸紅線。
在實際工作中,堅守底線、不觸紅線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原則。面對當今社會復雜的環(huán)境和多樣的誘惑,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,保持清醒的頭腦,做出明智的選擇。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,正直與誠信都是我們的立身之本。通過踐行“清心”和“直道”的理念,我們不僅能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(yǎng),還能為他人樹立榜樣,推動社會的和諧發(fā)展。
“清心為治本,直道是身謀”不僅是對個人品德的要求,更是對社會責任的呼喚。在這個充滿挑戰(zhàn)的時代,我們要追求內心的清凈與行為的正直,只有在內心保持謙卑與敬畏,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使命,發(fā)揮自身的優(yōu)勢,為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貢獻自己的力量。